根植家乡沃土 带民共奔富路
冬种土豆夏种稻,薯稻轮作田增效。近两年来,兴宾区石牙镇许多村民在秋收过后,利用闲置的稻田种马铃薯,让“冬闲田”成功转变为群众的“增收田”,作为石牙镇人大代表的覃泽生自然功不可没。
多年来,覃泽生根植家乡沃土,带领群众开发“冬闲田”种植、成立合作社、建设马铃薯冬种高产示范基地等,尽心尽力解百姓之忧、排乡邻之难,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群众铺设一条通向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石牙镇的主导种植产业为甘蔗和优质稻,每年收割中稻后,上万亩的农田长时间闲置。为提升农村闲置土地利用率,保粮增长、群众增收,覃泽生决定组织基层人大代表、农技人员、农户代表等组成调研组,外出考察“取经”。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覃泽生发现石牙镇的水田土壤条件适合种植“荷兰806”马铃薯。
“马铃薯对生长环境适应能力很强,种植技术要求不高,便于推广,而且生长期只有三四个月,不会影响来年的水稻种植。”经过一番思考,覃泽生发动群众一起利用闲置农田种植马铃薯。然而,多数村民担心种植马铃薯后,会造成土地贫瘠,影响来年水稻产量,持观望态势。
为了打消群众疑虑,树立种植信心,2019年冬季,覃泽生将自家的100多亩农田全部种上马铃薯,通过网上查阅、询问专家,不断改良种植技术。同时,利用闲暇时间走村串户,做好群众动员工作。“得益于村里的土地平整、水源充足,我们种的马铃薯品相和口感较好,市场价比别的马铃薯高一些。”覃泽生说,不少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后,纷纷加入冬种高产马铃薯的队伍。
2020年,覃泽生发动古炼村的一些小组长和党员代表发展种植马铃薯300多亩,亩产量约2500公斤,亩产值达5000多元。他还与10余户村民成立石牙镇古炼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员分开生产、集体销售,带动周边村屯的群众就近务工。“冬种马铃薯大约需要一个多月时间,可以增收3500元左右。”古炼村村民韦钻说,他到合作社务工时学到了种植技术,也种植100亩马铃薯。
随着对市场的深入了解,覃泽生充分利用人大代表广泛联系群众的基础和社会影响力,规模化经营。他引进广西金之秋农业有限公司,投资900万元建设马铃薯冬种高产高效栽培示范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订单式种植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就业等形式增加群众收入,并联动兴宾区农业农村局和石牙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为基地提供技术指导。目前,该基地已创造就业岗位约200个,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就业近2万人次,有效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局面,助推乡村振兴。
“今年我们打算种植3000亩马铃薯,目前已经种下1900多亩。”覃泽生表示,他将努力履行好人大代表职责,不负群众的信任和托付,持续关注农业农村发展,让产业兴起来,百姓富起来。(韦素莹 覃长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