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国两会】乡村振兴怎么干?委员有话说!
编者按:传民声、汇民意、聚民力,今年是人民网第20次推出全国两会调查栏目,乡村振兴、社会保障、教育问题等热词排在前列,备受网民关注。这些热词背后紧系民生,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关注和未来“十四五”重点发力的领域,人民网推出“委员说热词”系列报道,采访多位政协委员就网民关注热点进行探讨,建言献策。
2021年人民网全国两会调查结果出炉,在网民投票选出的十个最关心的两会热词中,“乡村振兴”位列第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主要面临哪些挑战?脱贫攻坚成果如何同乡村振兴实现有效深度衔接?“十四五”时期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听听政协委员们怎么说。
补短板 强弱项
着力打造乡村振兴“三支队伍”
在“关于乡村振兴,您主要关注哪些方面?”这项调查中,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乡村产业发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等议题颇受网友关注。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朱晓进分析,相较于城市,我国农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影响着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乡村产业不发达、经济业态相对单一,导致农民致富路径过窄;农村宜居环境和生活便利条件整体偏差,会影响未来发展的成色。网民所关注的问题都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和需要补齐的短板。”朱晓进评价道。
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湖南省委会副主委李云才建议,要着力打造“三支队伍”——具有技术和职业技能的职业农民大军,懂经营善管理具有创业创新精神的青年人才队伍,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党的“三农”工作优秀的干部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书记余留芬建议,应该加大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只有先把基础设施建设好了,才能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打好基础,才能为乡村吸引更多人才。”
强部署 深融合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我国农业发展主要面临哪些挑战?”在这项调查中,网民比较关注的是“农业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较为薄弱”“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较低以及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等选项。
朱晓进表示,这几个问题都是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必须面对和必须切实解决的问题,“中共中央对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种种挑战有着深刻的研判,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等诸多措施,都是为应对上述挑战作出的工作部署。”
如何应对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陈萌山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重要的交汇期,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广泛渗透到农业农村各个领域,多学科高度交叉、多领域深度融合,正引领农业农村技术变革升级、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和产业格局深度调整。
“在‘十四五’期间,要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布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投入力度,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装上强劲有力的科技引擎。”陈萌山建议。
兜底线 纾困境
探索建立贫困线临时救助基金
乡村公共卫生体系事关亿万农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工程和基层堡垒。
在推进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这项调查中,网民比较关注的是“提高农村公共卫生领域资金投入”和“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推进乡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这两个选项。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李云才在采访中表示,推动乡村振兴,要在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医疗等方面建立基本保障制度,既能有效防止返贫,又能应对“风雨不测”,“既能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又对‘临近贫困线’农户的动态兜底式扶贫一视同仁;既是为了巩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成果,又是促使扶贫解困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根本要求,使‘谁家有难帮谁家’真正落到实处。”李云才说。
基于此项调查,陈萌山表示,“推动乡村发展,应当在现有医保、低保机制基础上,探索建立贫困线临时救助基金、农村妇女儿童医疗救助基金等专项保障措施,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社保兜底机制中的积极作用,构建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保障体系。”
强机制 增活力
创新机制推动脱贫地区产业壮大
农业兴、百业旺,乡村才有活力。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多项举措中,您最关心哪些方面?”调查中,网民比较关注的是“抓好产业帮扶衔接,推动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壮大”和“持续改善乡村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
朱晓进认为,目前我国农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偏低,这影响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乡村产业不发达、经济业态相对单一,导致农民致富路径过窄;农村宜居环境和生活便利条件整体偏差,影响着未来农村发展的成色。因此,网民关注的这些问题,都是实现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如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陈萌山表示,要创新产业发展机制,逐步将财政扶贫专项调整为产业振兴专项,资金项目从精准到户调整为以村为单位扶持乡村新型主体。同时,“要创新市场主体培育。加大市场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参与乡村产业发展。”
来源:人民网